构建数智化坚强电网,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枢纽平台发表时间:2024-02-20 11:14 2023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“加快论证和建设新型电网”。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,2024年1月,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暨2024年工作会议提出“要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”,即“以特高压和超高压为骨干网架,各级电网为有力支撑,以‘大云物移智链’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驱动,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路径,数智赋能赋效、电力算力融合、主配协调发展、结构坚强可靠,气候弹性强、安全韧性强、调节柔性强、保障能力强的新型电网”,并要求整体谋划、统筹推进。 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是加快建设新型电网、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、助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创新实践。在极端天气多发频发、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背景下,电力系统运行机理正面临深刻变化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供电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,需要升级再塑电网的安全保障能力。坚强电网既是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前提,也是多种电网形态协调发展和实现供电保障的基础。同时,立足“双碳”目标的绿色转型要求,以及在数字中国建设加快推进、数字化驱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,加快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成为新型电网建设的关键路径。数智化不是传统的“信息化、自动化、互动化”,而是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,加强“大云物移智链”技术创新应用,实现电力算力融合发展,为电网高质量发展充分赋能赋效。 “坚强再塑”打造筋骨强韧的新型电网 新时期供需矛盾加剧,极端天气多发频发,高比例新能源的接入增加了系统安全风险,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电网需要注重源网荷储协同发展,多层级电网有机衔接,增强电网承载能力,提升防灾抗灾水平。 加快大电网骨干网架升级,可以提升能源电力供应保障能力。我国电力系统呈现出“源荷逆向分布”的特点,稳定运行面临交直流混联系统性风险、电源结构性矛盾,以及网源建设不协调的阶段性困难。随着以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深远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加快,送端电源基地的自然条件更加复杂,网源协调难度加大。需要加强多维时空互补协调调度,结合多端柔性直流汇集组网技术,提高对弱送端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外送的适应性,并优化特高压交流安全支撑网,提升受端直流安全承载能力,形成分层分区、柔性发展、适应性强的主干网架。 推动主配微贯通协同,有助于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。受海量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的影响,配网有源化、“潮汐式”供电模式带来反向重过载等问题。需要合理构建纵向主配微分层、横向差异化分群的形态格局,打造分层承载、分级校验、多级协同的一体化枢纽平台,实现分布式新能源、电动汽车、微电网、新型储能、虚拟电厂等交互式多元主体友好接入、安全承载。要坚持量率统筹协同,就地就近平衡,因地制宜有序发展分布式电源,鼓励具备自平衡、自安全、智能化、经济性特征的分布式电源发展,并差异化配置储能或购置共享储能,提升网源协调能力。 提升电网防灾抗灾能力,应夯实电网本质安全的物质基础。近年来,极端天气多发频发,水线北移、旱涝急转、台风北上等新挑战增加防灾抗灾的难度,单一灾害破坏力加重、各类灾害叠加的风险增大,局部地区电网面临更严峻的考验。需要完善规划设计,完善差异化设防标准,推进坚强局部电网建设,加强重要用户“生命线”通道,提升自愈能力和应急抢修水平。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合研究,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,加强对微气候的了解,通过差异化设防标准提高电网的气候弹性和安全韧性。从源网荷储各环节挖掘潜力,丰富灵活调节资源,提高电网的调节柔性和保障能力。 “刚柔并济”构建智慧融合的新型电网 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是未来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。通过“大云物移智链”等“软”手段实现数智赋能,有效解决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系统平衡难、电力供应保障难、调控调节难等“硬”问题。 加快提升智能感知、决策和调控能力,支撑大电网升级和主配微协同发展。面对新能源与柔性负荷规模跃升形势,需要加快电网数智化转型,依托数字化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电网运行机制,推动电力算力深度融合,实现新能源的云管理、需求侧的高效调动、系统调节资源的精准管控、局域自平衡以及大电网广域超算协同。按照分层分区、安全高效原则,提升调度运行智能化水平,利用“云边”交互和控制模式,增强电网就地平衡能力。 创新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,打造智慧高效的运营服务新模式。加强电网数字呈现、仿真和决策,推进基于数据驱动的电网暂态稳定智能评估与预警,加快变电站和换流站运检、输电线路巡检、配电运维智能化体系建设。对电力设备状态数据、环境数据、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,实现电力设备的健康状态综合评价与诊断。利用智能机器人、智能无人机的图象识别和自主学习等功能,代替人工进行高效资产运维,实现电力资产的全面监测、实时在线、科学管理和灵活智能运维。通过强化电网运行状态、安全风险、故障隐患等方面的感知能力,增强电网自愈能力。通过新能源云平台促进高效接入,推动新能源的有序友好发展。 全面升级跨系统协同能力,促进电网与各类基础设施融合。面对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的挑战,需要加强电网的灾害智能感知体系建设,提升气象数据预测精度和分析深度,研判灾害强度和持续时间,增强预控措施的实效性,深化新一代应急指挥系统应用,提升电力突发事件响应、处置效率。电网应主动与能源、交通、物流、通信、应急等系统互联互通,加强空天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建设。 推动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升级 以数智化坚强电网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构成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,将有力推动能源电力的创新链、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。 充分发挥央企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带动作用。依托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、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,驱动源网荷储全要素、发输配用全环节技术升级。需要持续创新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技术,加快突破高效率、低成本、高精度、强支撑的新能源发电技术,积极攻关氢能发电、小型核电、核聚变等前瞻性发电技术。创新先进输配电、基础材料器件和芯片、安全防御等技术。大力推动节能降碳和需求响应技术应用。优质高效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积极创新应用混合式抽水蓄能、小型抽水蓄能、海水抽水蓄能技术,推动电化学储能技术规模化商业应用和成本持续下降,推动高功率密度储能商业化应用,探索规模化储热、氢储能技术试点示范应用。 更好引领新型电力系统产业链的创新发展。通过坚强再塑和数智赋能赋效,驱动全环节产业链供应链升级,构建创新驱动、前瞻突破、活力迸发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。重点围绕交直流骨干网架升级,带动变压器、套管、直流开关、大功率电力电子设备等产业链条发展。立足主配微协同和多元要素优化接入,带动关口计量表、负荷感知控制、电动汽车与车网互动等产业链条发展。围绕智能运检,带动电力物联网技术、巡检无人机主控芯片、三维可视化技术等产业链条发展。围绕智能调度,带动保护控制设备、自动化及安防设备、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产业链条发展。 全力提升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的价值创造。树牢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加强源网荷储数碳协同互动,推动构建绿电、绿证、碳排放权交易等不同类型环境权益产品的衔接互认体系,提升跨领域跨能源品种的交互能力。通过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,打造清洁能源输送供应平台、节能降碳能源服务平台、绿色电力交易平台和绿色能源产业带动平台,有力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升级。 来源:《能源评论》杂志 上一篇锂资源争夺战持续加码
文章分类:
行业动态
|